Canalys的最新研究顯示,今年「智能手環」發貨量可能會超過800萬件。
還不包括「智慧型手錶」、「Google Glass」或是其他穿戴式設備,今年1月初拉斯維加斯國際消費者電子展(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)上,展出的可穿戴設備足以覆蓋一個人的全身。而IDC統計,去年智慧型手機的出貨量約為10億部,顯然,可穿戴智慧裝置作為隨身智慧裝置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,顯而易見的,除了寫app,開發可穿戴智慧型裝置將是下一波的創業洪流。
但是問題在於,我們需要什麼樣的「可穿戴設備」?很多公司都開始做健康監測加上GPS,主打運動及惜命市場,但是這是主流市場嗎?
Google Glass的概念很強,但是隨時高度運算的耗電量可能需要一顆「方舟反應爐」才能真正成為隨身助理﹔而作為運動記錄器這種特殊時間使用器材,或者說是特定族群使用器材,市場規模跟慢跑鞋畢竟不可同日而語﹔傳言蘋果的iWatch要涉入健康監測的惜命市場,雖然說在人口老化日趨嚴重的社會有著龐大商機,但這東西要建立個人的健康資料庫並提出預測,會不會有不同人種的差別?健保及醫療單位如何運用?這也是問題。最蠢的應該就是把手機戴在手上,到底為了省下拿出手機這個動作花個一兩萬值不值得?我很懷疑。
那到底要做什麼呢?我得想想看,如果我想出來,我就去創業了,在這邊碎念個屁......